经常会在报纸网站等媒体上看到类似“XXX求爱不成,因爱生恨将对方残忍杀害”这样的新闻,不得不感慨爱不仅会“生痴生念”也一样会“生嗔生恨”,得不到后不惜玉石俱焚,亲手摧毁心爱的人。莫非爱恨只在一念之间,由爱生恨的人究竟是痴情还是薄情?
一、爱恨同源
爱可谓人类情绪体验中最强烈的一种。从心理学上讲,爱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心理能量的最大调动,当被调动起来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释放的对象,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空虚、绝望、痛苦、愤怒、悲伤,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常会做出失控行为。
研究证明:爱和愤怒在大脑中是联系在一起的。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,以发现回报和愤怒是如何紧密缠绕在一起:刺激一只猫的回报反应区,这猫会感觉到强烈的快感,如收回刺激它就会咬人。研究结果发现:一般的愤怒过程和额叶前部皮层中心紧密相连,后者是跟“回报”有关的结构,如赢得爱人的回报、认同,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反应被认为是“受挫-敌对假设”。所以,当爱的动力受到阻碍时大脑就会将激情转变成愤怒,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攻击行为。
另外爱恨同源,我们对同一个人会同时怀有爱恨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,因为他身上同时具备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。如果关系比较疏远,爱和恨会显得比较微弱,接近中性;如果关系非常密切,爱和恨就会变得很强烈。有人问,为什么有的情侣或夫妻一直相爱看不出恨的痕迹?精神分析学认为,他们的恨被抑制住了。不管多相爱的两个人,相处中都会有摩擦和矛盾,所谓的“打情骂俏”弗洛伊德称为“诙谐”,但诙谐的本质是攻击,不过换了件轻松的外衣,是变相的攻击,是攻击的升华。

